网上有关“千古伯乐欧阳修_评价欧阳修 为后人铺路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千古伯乐欧阳修_评价欧阳修 为后人铺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到您。
欧阳修文章锦绣,为人却耿介切直,放达不羁,以致树敌无数,屡遭同僚诟病和围攻。他的老师晏殊甚至对人说:“吾重修文章,不重他为人。”可见,欧阳修在做人上恐怕刻薄有加,宽容不足。但这样一个对同僚刻薄的人,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大度,极尽赞美,竭力推荐,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,名垂后世,堪称千古伯乐。
举荐曾巩、苏洵
宋仁宗庆历元年(1041年),当时还默默无闻的曾巩,给文坛泰斗欧阳修写了一封自荐信,并献《时务策》,表达政见。欧阳修读了曾巩的文章,赏识不已,他在回信中充分肯定了曾巩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。曾巩擅长古文策论,轻于应举时文,故屡试不第,一直埋没于草莽。为此,欧阳修特撰《送曾巩秀才序》,为其叫屈,为其扬名,又把曾巩纳入门下,当成最堪造就的学生,悉心教导。在欧阳修的培养和帮助下, 曾巩于嘉 二
年(1057年)高中进士,从此一鸣天下知。
苏洵、苏轼、苏辙父子之所以能够成就如日中天的文名,也得益于欧阳修这位伯乐。苏洵27岁才开始发奋为学,后来进军科场,却连连落榜,性格倔强的他,干脆把自己以前写的文章付之一炬,然后闭门谢客,埋头读书,经过数年磨砺,终于文章大进,下笔千言。据叶梦得《避暑录话》记载,宋仁宗嘉 元年(1056年),48岁的苏洵携苏轼、苏辙兄弟,以文章为“敲门砖”,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,希望得到这位文坛宿将的举荐。张方平说,文章方面,我人微言轻,此事非欧阳修莫属。张方平写了一封推荐信,让苏氏父子去京城拜访翰林学士欧阳修。其实,欧阳修与张方平曾因政见不同而交怨,一向合不来,但当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,并不因为他是政敌推荐的而怠慢,反而击节道:“后来文章当在此!”立即向宋仁宗上《荐布衣苏洵状》,在皇帝和士大夫间极力推誉,苏洵从此名动京师。
举荐苏轼
欧阳修发现苏轼的故事,也是一段文坛佳话。嘉 二年,欧阳修出任知贡举,担任这一年礼部省试的主考官。策论一场,欧阳修出题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,点检试卷官梅尧臣批阅试卷时,发现其中一篇特别精彩,颇具“孟轲之风”,随即呈给欧阳修阅。欧阳修读后,眼睛一亮,觉得无论文采还是观点,都可以毫无争议地列为第一。但欧阳修的“入室弟子”曾巩也参加了这场会试,由于采用糊名法,文章属于谁,不得而知。欧阳修猜想这篇文章应该是曾巩所写,担心把自己的弟子列为第一会遭人闲话,便与梅尧臣商量将其列为第二。复试时,欧阳修又见到一篇《春秋对义》,赞叹之余,便毫不犹豫地将其列为第一名。发榜时,欧阳修才知道,初试、复试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两篇文章,均出自苏轼之手。后来,他在给梅尧臣的信中盛赞苏轼的文才说:“读轼书,不觉汗出,快哉快哉!老夫当避路,放他出一头地也”。看到后生才情勃发,年过50的欧阳修竟然兴奋得孩童一般,爱才之情,溢于言表。
苏轼只是欧阳修主持嘉 二年科考的一个侧影,当年共录取进士388人,不但包括苏轼、苏辙、曾巩等文坛巨匠,还包括张载、程颢、吕大钧等旷世大儒,真可谓群星灿烂。之所以一次考试就能录取这么多名动当时、影响后世的人才,与欧阳修的学识、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。他一生桃李满天下。包拯、韩琦、文彦博、司马光,这些响当当的人物,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。“唐宋八大家”,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,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、提携而名扬天下。《宋史·欧阳修传》说他“奖引后进,如恐不及,赏识之下,率为闻人”,高度概括了他的求才之渴、爱才之切、识才之准、举才之功,称他为千古伯乐,应该不是过誉之词。
摘自《北京青年报》
苏轼、苏辙、苏洵、曾巩、王安石、欧阳修等人在政治主张上是怎样的关系?
欧阳修所处的朝代是北宋。
欧阳修(1007年8月6日-1072年9月8日),字永叔,号醉翁,晚号六一居士,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(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)人。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、史学家。
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,为文以韩愈为宗,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,以文章负一代盛名,名列“唐宋八大家”和“千古文章四大家”中。平生喜好奖掖后进,曾巩、王安石、苏洵父子等都受到他的提携和栽培,对北宋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其文纡徐委曲,明白易晓,擅长抒情,说理畅达,影响了宋朝一代的文风。诗风雄健清丽,词风婉约有致。此外在经学、史学、金石学等方面都有卓著的成就。曾主修《新唐书》,并独撰《新五代史》。今有诗词文集《欧阳文忠公集》《六一词》等传世。
轶事典故
欧阳修任洛阳留守推官时,与梅尧臣、尹洙结为至交,互相切磋诗文。当时他的上司为吴越忠懿王钱俶之子、西京留守钱惟演。钱惟演厚待欧阳修等青年才俊。这些青年才俊喜爱游宴,毫无节制,但在吃喝玩乐之余,也会吟诗作赋。
当时文坛上流行华丽工整的骈文,欧阳修等人不满于骈文的卑靡拘谨,而是凭借自己丰富的学识,以效法先秦两汉的古人为手段,力图打破当时陈腐的文风,推行“古文”。在钱惟演的支持下,欧阳修等人有了充分的时间去琢磨古文创作。
后来,钱惟演离开洛阳,由名臣王曙接任。王曙管束部下严格,不满于这些人的散漫。有一天,王曙严厉地对欧阳修等人说:“诸位知晓寇莱公(王曙的岳丈寇准)晚年遇祸的缘故吗?正是因其纵酒过度。”
众人都唯诺应允,只有欧阳修起座答道:“据我所知,寇公之所以遭祸,正因其老而不知止(意在讥讽王曙‘老不知止’)!”王曙听后,只是默然不应,终不发怒。等到他任枢密使后,首先举荐欧阳修等人,使其得以进入馆阁供职。
以上内容参考:百度百科-欧阳修
这几位都是宋朝赫赫有名的文人,也都是政坛上著名的政治家。除了苏轼的政治地位稍微低一些,其他人都进入过宋朝中枢机构,在仁宗朝曾主持了以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(公元1041年-1048年),而欧阳修是改革派中的重要成员,后来改革失败两人都因此被贬。而宋代占六位,欧阳修、王安石、三苏、曾巩,基本都处于宋代初期,这不得不说是一件让人欣慰的事情。顶多就是被贬出京,不伤及性命,很多人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。我们来看看范仲淹,欧阳修,王安石,苏轼,司马光,他们精彩的朋友圈。
这四人都是文学家;苏轼、王安石、欧阳修三人是唐宋八大家里面的人物;欧阳修、司马光是史学家;政治上,王安石以一敌三。欧阳修曾经去考试有过落榜的经历,不过23岁时就位列二甲进士及第。这样的年龄就能中举已经十分优秀了。当时的主考官是晏殊。欧阳修是老一辈,当司马光、王安石、苏轼还在科举道路上艰辛跋涉的时候,欧阳修已经是文坛的大佬、政坛的耆宿。而且,他们的人生道路上,都有欧阳修的发现、培养和提携。
提到宋朝大家想到的是什么?一定是军事的软弱,词人的天堂!随便一挑都一箩筐,如三苏、范仲淹,欧阳修、司马光、王安石、陆游、李清照、辛弃疾等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。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,意境开阔博大,感慨隐约深沉。起笔凌云健举,包举有力。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。违反的让他成为榜眼,王安石和苏轼既是好朋友,又是政敌。司马光和苏轼都反对王安石变法。在北宋文坛上四人都是大腕级人物,留传后世的佳作让我顶礼膜拜。
关于“千古伯乐欧阳修_评价欧阳修 为后人铺路”这个话题的介绍,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,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!
本文来自作者[夏云]投稿,不代表半刻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bankexs.com/bk/1988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半刻号的签约作者“夏云”
本文概览:网上有关“千古伯乐欧阳修_评价欧阳修 为后人铺路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千古伯乐欧阳修_评价欧阳修 为后人铺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...
文章不错《千古伯乐欧阳修_评价欧阳修 为后人铺路》内容很有帮助